刁民酸菜魚 VS 踏輕酸菜魚:小玉的味蕾大評比!
嗨嗨,大家好!小玉我又來了~最近身邊的朋友都在瘋「酸菜魚」,說真的,我也超愛啦!所以我決定探訪市面上最火紅的「刁民酸菜魚」與「踏輕酸菜魚」,給大家一個最真實的試吃比較。
首先,踏輕的酸菜有一種獨特的清新,像是初春的微風,吃進嘴裡整個人都覺得舒暢。而魚肉的嫩滑更是令我驚艷,真的每一口都想再來一次!
而對於刁民呢,他家的酸菜魚味道偏濃郁,有種鄉村自家泡製的感覺,超有古早味!魚肉部分也很扎實,每一口都能嚐到滿滿的肉感。
不過說到口味選擇,刁民的選擇比較多一些,每一次去都可以試試不同的口味,真的是適合喜歡嘗鮮的我~
什麼是酸菜魚?
酸菜魚這道料理不只有滑嫩的魚肉,那獨有的酸辣湯頭更是一絕!
這道魚真的是來自於重慶!起源於渝派川菜,滋味獨特,有點微辣但卻又不會覺得膩。每一口都讓人忍不住再來一口!
一般人要還原這道菜,流程是真的複雜,想要做出這樣的美味,光是食材的選擇就非常複雜!
鮮魚:選擇草魚的中段最佳,因為那裡的肉質多而且刺少,而且過油之後再烹煮會更嫩滑。
酸菜:四川的大罈醃酸菜最具特色,但其實用臺灣的客家酸菜也能煮出濃厚的風味!
湯頭:要選用風味醇厚的高湯,這樣湯頭和食材的味道才會和諧。
這些步驟小玉我看的頭都暈了,所以直接買成品回來簡單料理一下就好啦
接下來就由我來比較目前市面上各自雄踞山頭的「刁民酸菜魚」與「踏輕酸菜魚」,來比較兩家各自的特色,各位看官可以根據你的喜好選擇就對了!
但如果小玉要挑一家的話...嘻嘻,那就要看我的完整評比囉!趕緊繼續看下去吧~
踏輕酸菜魚試吃報告
踏輕酸菜魚方便的地方就是可以直接買回家,自己烹飪,尤其小玉家裡有一個老媽在,交給他就對了,原本小玉對於酸辣的東西就比較愛好,也是抱著嘗試的心情來試試!
踏輕酸菜魚的湯底特色
首先,那自家製的酸菜湯底真的讓人驚艷!一開始喝,有點點的酸味,然後辣味就跟著上來,還有那麻麻的感覺喔!嘻嘻,不過論油和鹹的部分就不太明顯啦,所以完全不會覺得膩口。我以前吃過的酸湯、酸菜魚比起來,這家真的是更耐吃!💕
尤其它們的酸菜完全不用添加物醃製喔,只有用鹽,超級天然的啦!而且喝起來的酸味超級溫和,還能品嚐到那原始的芥菜鮮甜,超級無敵好喝!💕
我知道很多人都不太能接受太重的酸、辣、鹹、油的口感,但踏輕酸菜魚的調味真的剛剛好,對我來說超級好吃!
踏輕酸菜魚的魚肉鮮度
再來說說魚肉~是有帶皮的那種喔!魚肉超滑、皮有點Q,每一口都能品嚐到魚的鮮甜。而且魚肉真的好多好多,份量超足,兩人分享剛剛好,價格還很可愛喔!
再來是他們用邱家兄弟生態養殖的鱸魚熬煮的湯,口感真的有深度、有層次,讓我真的是一口接一口,停不下來!
那魚肉部分,他們用的是脆口的烏鱧魚片,而且喔,他們不用裹粉、也不用粉漿去增加重量,超級實在的!
那白肉的部分真的像我喜歡的酸菜白肉鍋,嫩嫩的,再配上那又酸又辣的湯汁,完美啊!尤其可以聞到一絲的桂花香,我都快醉了~~~
踏輕酸菜魚的門市位置
★遠東百貨-信義A13店★
📍地址:臺北市信義區松仁路58號 B3
📍營業時間:平日11:00-21:30/假日:11:00-22:00
購物網站:
https://donzdonz.com/COMPLEX/HAIBAO
刁民酸菜魚試吃報告
前幾天我跟姐妹淘去了超夯的「刁民酸菜魚崇德店」,妳知道嗎,人超多的啦!我們選擇了下午三點多去,但竟然還是等了一個多小時,差點讓我和姐妹們累壞了,接近五點才進去喔!
店家是兩層樓的獨楝建築,裝潢風格超級有特色!牆上寫的「不當愚民當刁民」和「刁民我驕傲」真的好有個性,感覺很潮很年輕!
當我們坐下來,座位真的很寬敞舒適,我們就坐在二樓。
我們這次點的是秘罈酸菜魚(中盛),真的,當魚端上桌,那個盤子超級美,白底藍字,我馬上拍了好多照!
不過我個人不太喜歡油條,所以幾乎都挑掉了!
刁民酸菜魚的湯底特色
那個香濃的龍骨高湯底,搭配上滑溜溜的豬五花,還有我最愛的寬冬粉和木耳、金針菇呢!而且魚片川燙得恰到好處,軟嫩得讓人忍不住想多吃幾片。最後,那一淋的刁民特有的花椒油,瞬間讓整個鍋物的味道飛起來!真的是太迷人了啦!✨🍲
刁民酸菜魚的魚肉鮮度
魚片吃起來真的Q彈又滑嫩,還有魚皮的膠質,酸度也剛剛好。不過我們還加了一些其他配料,像豬肉片、金針菇等,這樣才有吃鍋的感覺。
踏輕酸菜魚與刁民酸菜魚的終極結論評比
踏輕酸菜魚 |
刁民酸菜魚 |
|
湯底口感 |
邱家兄弟生態養殖(鱸魚骨) 的鱸魚全魚骨長時間熬煮 湯色濃白微稠 天然骨膠入湯,濃郁滑順 |
龍骨湯頭(豬骨) |
酸菜來源 |
新鮮芥菜產地直送 保證純鹽醃酸菜 色澤偏暗綠色,不加黃色素 |
以老罈鹽醃酸菜為主 |
魚肉部位 |
正統脆口烏鱧魚片450g 約3~4人份,烏鱧魚片 不裹粉,不用粉漿 去騙重量,堅持不偷斤減兩 |
烏鱧魚片 |
配方工法 |
由乙級廚師30年經驗搭配 天然乾燥桂花、雞心椒、 藤椒、青紅花椒 、調配最佳口感佐料 |
四川風味為基底進行改良 加入龍骨高湯及豬五花、寬粉、木耳金針菇、魚片及花椒油 |
踏輕與刁民的酸菜魚,每家都有其獨特之處和風味。踏輕的湯底口感細緻且醇厚,配合其特有的酸菜來源,使得每一口都有著深厚的味蕾體驗。
而刁民的魚肉部位和配方工法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使得湯底、魚肉和酸菜完美結合。
不過,在多方面的比較後,個人覺得踏輕酸菜魚略勝一籌,不僅在口感上更為協調,連整體的食材搭配也更具巧思。當然,選擇哪一家還是取決於個人的口味喜好,但踏輕酸菜魚確實值得一試。
南屯踏青酸菜魚推薦身處於這繁忙的時代,我們常常渴望找到那份源自記憶深處的味覺慰藉。踏輕酸菜魚,正是這種慰藉的完美詮釋。它將酸菜的開胃與新鮮魚肉的嫩滑結合,為我們呈現一道既具有傳統風味又帶有現代創意的料理。
當你品嚐踏輕酸菜魚的每一口,都能感受到那濃厚的魚湯和酸菜帶來的獨特酸香,仿佛置身於一場味蕾的盛宴。這不僅僅是一道菜,而是一段故事,一份記憶,一次與家人朋友的共聚時光。永和踏青酸菜魚推薦
踏輕以其獨特的烹飪手法和精選食材,確保了每一位消費者都能享受到這道料理的最佳品質。而它為忙碌的都市人提供的便捷與效率,更讓這美味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,無需花費過多時間便能品呚家的味道。樹林踏青酸菜魚推薦
結語,踏輕酸菜魚不只是味蕾上的盛宴,更是心靈的慰藉。在這充滿變動的都市節奏中,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停下來的理由,讓我們與摯愛的人共同分享這份獨特的美味,並回味那些美好的回憶。讓踏輕酸菜魚成為你生活中的一道亮麗風景,帶給你無盡的幸福與滿足。中壢酸菜魚推薦
湖南的端午要多熱鬧有多熱鬧,除了賽龍舟外,端午的美食也熱鬧得很——連三歲小孩都能數出七八樣端午美食,比如粽子、鹽蛋、皮蛋、大蒜子燒肉、水煮鱔魚、紅莧菜……眾多端午美食,熱騰騰香噴噴擺滿端午每家的大餐桌,我最喜歡的還是粽子、鹽蛋、艾葉粑粑這三樣最具端午味道的食物。 端午粽子飄香 粽子滿溢湖南人追求的端午時節家的味道。 有人愛在粽子里放臘肉,有人則在粽子中把豆呀棗呀花生栗子呀,雜七雜八放上一大堆,我們全家人最愛的卻是黃澄澄最簡單的堿水粽。母親、外婆、奶奶包的粽子,我覺得最好吃,因為粽香里滲出故鄉的家的味道,只有遠離故鄉的人,才能吃出那獨有的深情來。 我們家,端午節的準備工作就是從包粽子開始的。快到端午時節,母親會約上三兩鄰居好友上家一起包粽子。翠綠色的粽葉一片或兩片在大人們手里輕巧地轉成漏斗狀,插入一根筷子,放入浸泡好的糯米,塞緊,捆扎,好像很容易。我也學著拿起粽葉,一陣手忙腳亂,卻裹了這里露出那里,而大人們在說說笑笑中,面前的粽子早已結成長長的一串。 煮粽子最讓人等得心焦,一般要等到第二天清早起床,桌上才能擺好媽媽熬煮了一夜的粽子。迫不及待剝開粽葉,露出金黃金黃的粽子,蘸上白糖,送入嘴里,甜甜軟軟,滿口清香。 近年來的端午節,母親都會托人帶來她包的堿水粽,兒時的場景此時會一一再現,隨著自己年歲增長,那些與端午粽子的記憶會愈發清晰起來。 時光讓一枚蛋變咸 端午吃鹽蛋,是湖南人過端午的重要食俗之一。 端午的時光會讓咸味的鹽,透過青色鴨蛋殼滲入蛋白,讓蛋黃冒出油光。一般來說,在湖南人的家里,在端午前一個月,不少人家便開始準備做鹽蛋了。 今年端午前的兩個月,我對來自鄉下的一筐鴨蛋不知如何下手,這時朋友發來一段做鹽蛋的視頻。此前沒有親手做過鹽蛋的我,發現要做出好鹽蛋,需準備兩樣重要材料:白酒和鹽,此外另加上衛生紙和保鮮膜。鴨蛋經清水洗凈晾干,白酒里洗個澡,然后放進鹽里滾幾滾,粘滿鹽粒后,需用衛生紙包裹。再入白酒消毒殺菌,趁著酒液未干,再滾一道鹽。經過這樣層層酒洗鹽覆,最后包保鮮膜,全部裝入大塑料袋密封好,放置通風陰涼處。我分別在十天、三十天、四十天時試吃過這些鹽蛋,發現時間越長,蛋黃越沙。 只不過鹽蛋放置的時間長了,蛋白咸度會增加。 此時,我取出鹽蛋黃和其他食材同炒。蛋黃和玉米、茄子、絲瓜、苦瓜都可搭配。我最初試驗的是絲瓜炒蛋黃。鹽蛋煮熟,取出蛋黃碾碎,絲瓜切條備用。油熱時,翻炒蛋黃,炒香后,加少許水煮開,放絲瓜繼續翻炒,直到蛋黃粒和絲瓜全都相融。出鍋時,滴幾滴生抽,加不加鹽,試完味再定。絲瓜炒咸蛋黃,如在最好的年華里青年男女的相遇,蛋黃的沙、絲瓜的鮮滑都達到極致,特別下飯。蛋黃做了菜,蛋白也不能浪費。把蛋白切成碎末,最好拌白米稀飯。或者用蛋白來炒青椒,都能很好地稀釋蛋白的鹽分。 忘不了端午艾葉粑粑 端午前幾天,菜市場擺滿了艾草和菖蒲,主婦們買菜時帶回兩把,大門口插上一把,窗臺上插一把,驅蚊辟邪。 艾葉除了香氣好聞,藥用價值也不可低估,散寒、止咳、抗過敏。嫩艾葉還能做艾葉粑粑。端午做艾葉粑粑,這是我們家鄉在端午節保留的美食習慣,在我們家鄉,端午時節的艾葉粑粑比粽子還受歡迎。 這個端午,我為家人正在做艾葉粑粑,我也希望未來我的女兒也會做艾葉粑粑,而女兒的女兒也能繼續做艾葉粑粑——端午的飲食文化就這樣一代一代相傳。 >>>更多美文:抒情散文
我讀高中那會兒有三個數學老師。他們教什么我肯定記不住了,不要講現在,當年他們上課的時候,我就記不牢。好像分別是代數立體幾何解析幾何,天曉得,提起幾何就想喝酒,曹阿瞞詩為證:對酒當歌人生幾何。 三個數學老師,兩個好人,一個男老師是我本家,也姓郁,對藝術家哈客氣,嗯好人。另外一個大好人就是本文主人公。剩下那個,魯迅前輩教導過,有些東西不能寫。 那年我高一。高一軍訓,穿著綠衣服在操場上走跳,疊被子,夜里不給睡覺拉起來集合,做些戇事體。某天中午,我吃飽了,搖搖擺擺去洗飯盒子,邊上有個老太太,一身舊衣服,帶著兩個藍布袖套,也在那里洗。夏天么,到處都是梔子花喇叭花,足球場的草也沒人修建,遠望像沙家浜。走過來兩個返校的學姐問路,問老太太,什么地方哪能哪能走。話說我讀的這個高中,成績么上海第八第九,洋氣程度全國冠軍,很大,所以有些孩子確實會昏頭六沖。老太太收起飯盒,很認真地指路,但是學姐連邊上的我,都完全不曉得她在說什么。她一口蘇錫常不曉得哪塊的方言,標準吳語,極其古奧,說話唱歌一樣,調頭和發音,肯定在歷史的長河中沉淀了五六百年。看兩名學姐迷惘的背影,我想,學校真是小氣,怎么為了省錢,找了個不講普通話的阿姨來掃地。 軍訓完了正式開學,立體幾何第一節課,帶袖套的老太準時出現在門口,瘦小如郭敬明,土氣如韓寒,她說她叫季紅楠,教我們幾何,還是特級教師,還是數學教研組長,還是年級組長。 高一學年快結束的時候,我去辦公室找她,我說季先生(洋氣學校的規矩,老師一概叫先生,老派),剛才去教導處看分數,我數學總評五十五,這有點不公平。整個辦公室的先生,包括煙癮極大的地理老頭,都抬頭看我。我說阿拉學堂的卷子,很難,鬼才做得來,對你先生是覺得不難,個么你是吃這個飯的,我覺得難,我數學上花的時間最多,可是從小畫畫,這個的確不拿手,你要說我笨呢,我也認了,可是給這個分數,那我要留級的。季先生,季先生,寒舍家境普通,兩個兒子,舍弟讀初中,我要是留一年,開銷很大,大家都是教科文衛一條線,能不能通融一下。 季先生想也不想,找到我的總評成績,把紅顏色的分數涂掉,拿枝藍鋼筆,重重寫了一個六十二點五,那個時候大致能聽得懂她的口音了,她說不要六十分,看起來好像假的一樣。 轉眼高三,春天到來,讀英語的同窗紛紛出國。我考師大美術系,素描色彩加起來上海市第二名,跟張好古一樣,來了個第二。可是真想被錄取,還看會考成績,那天我坐在教室里喝啤酒,發愁。季先生來找我了,真奇怪,她一般不找我,找我就是補課講題目,那個時候補課都免費。天地良心。季先生說郁俊你不要怕,在我們學校里,當然,數學吃力一點,那你要想到,外面會考,是為普通中學準備的,他們和你相比,不一定有優勢。我捏扁啤酒罐,做卷子去了。數學會考我整六十,像假的一樣,不過是硬考出來的。 網上搜季紅楠,原來所有畢業生都叫她季媽媽。 >>>更多美文:人生故事
耕田,當然是一年中最為重要的農事了,但什么時候耕耘,既要看時令,還要看墑情。 墑情,就是耕土層的含水情況,這對耕耘來說極為重要。墑情小了不行,河灘沙土地還好點,坡上黃土太干,板結成塊,犁不動。太濕了也不行,老牛笨犁,費勁不說,犁出來的泥土不散架,盡是“明條子”,很容易落下一地土坷垃。 土坷垃是農村土語,即耕作后遺留在田里的土塊、土蛋蛋,很常見。但坷垃過大就沒法播種,過多還容易跑墑,咋辦?只有用農具將其打碎。三齒耙、鋤頭掄起來太重,時間長了受不了,農人就制作了一種長把木槌,名字叫:榔頭。 打坷垃,一點技術含量也沒有。過去,鄉下有句非常流行的話:在家打坷垃。這話自己說,是自卑、自嘲,換成別人說,就是譏諷、調侃抑或憐憫了。總之,“打坷垃”已成為舊時種地農民最為形象的代名詞。那時,誰家有人不再打坷垃吃上商品糧,一家都榮耀,一村人都羨慕呢。 咋樣才能不落一地坷垃?只有把握好墑情,干濕適度,犁耙出來的新土才細碎、松軟、平整,便于播種。 當暮色四合時,田里的農活也告一段落,鄉親們把勞累了一天的牲口卸套,任它在新翻的田地里痛痛快快地打倆滾兒。打滾兒,許是當牛作馬的牲口最為愜意的一件事吧,一則意味著一天的勞累終于結束了,再則,大概跟我們洗澡一樣清爽舒服吧。說真的,看著犁耙后松軟平整散發著泥土清香的農田,就想起蓄滿陽光的新被褥,別說是牲口,就連人也想在上面打個滾兒呢。 “春耕如翻餅,秋耕如掘井。”耕田是農村最為繁重的農活,舊時的耕作,幾乎全靠畜力。通常,一頭壯牛才能拉動一張鐵鏵犁,若換成騾子或馬得兩匹。農民對牲口有著相依為命的深深依賴和憐惜,通人性的牲口因用力喘著粗氣把頭扎在地上腿直打戰,讓人心疼得不忍揮鞭,農民呢,滿是堿花塵土的褂子就沒有干過。等天黑收工回家時,人和牲口都累得要散架。牲口,被人類馴服后就成了伺候人的一種工具。農民呢?生而為人,卻和牛馬一樣辛苦,又是被什么馴服伺候誰的? 耕作后的田地成為小麥的婚床,又一茬莊稼周而復始在這里孕育、生長、成熟。 其實,不只耕地,莊稼出苗、拔節、抽穗,鄉親無不看重墑情。那年頭,莊稼就是農人命根子,沒有哪戶農家不牽腸掛肚縈系在心的。 小麥成熟前一般要澆上塌墑水、封凍水、返青水、灌漿水。沒有機井或自流灌溉渠的,就只能靠老天爺了,雨水往往是旱地水分的唯一來源。雨的大小,鄉親們總是用墑情去衡量,他們有自己獨特的表述:四指墑(墑情只有四指深),一犁墑(一個犁鏵的深度),接住墑了(即雨水滲透的深度和田里涵養水分的土層相接了)。 莊稼葉卷了,田里墑小了,倘若恰好這時下了一場雨,那就是甘露了。沒有讀過或根本無從聽說杜甫《春夜喜雨》和蘇東坡《喜雨亭記》的農人,卻如出一轍再現著“憂者以樂,病者以愈”的喜悅。 但若到了收獲季節仍舊陰雨連綿,農人就得犯愁了。“有錢難買五月旱,六月連陰吃飽飯。”看著熟透的麥穗被風刮得掉粒了,被雨泡漲發芽了,鄉親們那個心焦啊!好不容易等到天放晴了,田里太濕,進不去,還得等。就這樣,在煎熬中把最佳農時錯過了。 “五谷、六麥、七豆、八花”,到了莊稼出苗的天數,鄉親們帶著鏟子、鋤頭趕到地里查看出苗情況。看哪兒斷壟了,還要趁墑補苗。墑不夠,那就就近找點水。臨收工,瞅個空隙,還要把一泡熱尿賜給幾棵禾苗。末了,坐在野菊盛開的溝畔,仰望晴空南飛的大雁,看一壟壟綠茸茸的莊稼苗在田地里營造出“草色遙看近卻無”的詩意,點上一支喇叭筒旱煙,跟鄰家聊幾句煙火桑麻的老話。 墑情,其實就是田地的體溫,這個體溫時刻冷暖在農人心上,轉化為他們的懊惱或喜悅。 兒時過年,老式屋門或影壁墻總要貼上“風調雨順”“五谷豐登”“國泰民安”之類吉祥喜慶祈福的對聯,后來明白,在靠天吃飯的年代,這永遠是天下蒼生的恒久祈盼。 >>>更多美文:美文閱讀
FISF1515CEFE15EWFEF
留言列表